2)第三百二十三章 打不过,就……_这个明星有点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可谓是极尽火爆。

  走在街上,到处是那个略带嘶哑的声音——

 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,没有一点点改变。

  ……

  兴许,这首歌的传唱率,才是林寻所有歌中最高的。

  对于这个现象,专家又有话要说了——

  林寻这首歌,代表了一种底层文化。

  嗯?

  并且,为了验证这个论断,专家还写了一遍洋洋洒洒的文章,旁征博引,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。

  这位专家把林寻这首歌,称之为“俗文化的代表产物”。

  林寻:???

  “当然,这并不是说林寻这个人就是‘俗’,他的一些作品,是‘雅文化的代表产物’,比如《送别》,词曲都非常优美,所表达的情感,更是值得回味。”

  对于专家的评论,有的赞同,也有的不以为然。

  “好听就行了,管它什么雅和俗?”

  “林老师做音乐讲究一个随性,哪里会考虑这些?”

  ……

  张梭良看着网上的评论,心中略微有些不满。

  看这样子,这首当初被大家冷嘲热讽的歌,就这样洗白了?

  当初骂的最狠的一批人,如今换了一个角度去欣赏这首歌,反而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。

  这么一品,反倒是觉得,这歌有其独特之处。

  莫非,林老师故意写出这首歌,是有目的的。

  以林老师的才华,倘若他想的话,写出一些技巧性十足的音乐,又有何难?

  但炫技……绝对不是林老师的性格。

  林老师之所以没有将音乐当做职业,而是当做一种爱好,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音乐,被金钱所浸染。

  毕竟,一旦成了职业,写歌就要考虑其市场功能。

  林老师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,只是为了探究音乐所有的可能性。

  比如——音乐对文化、对历史、对民俗、对一个国家的发展,有何作用?

  这般一想,一切都通了啊!

  很明显,这首《少年》,便是在这样情境下诞生的。

  ——

  这是“林寻超话”中的一篇帖子。

  这分析的……感觉还特么挺有道理的。

  “当初骂林老师的那些人,立马过来排队道歉。”

  这篇帖子,竟然引起了一波讨论热潮,和某专家那篇文章,简直是相互呼应。

  张梭良全程吃瓜,然后看到最后是这个结果,顿时目瞪口呆。

  他见识过无数洗白的套路,深谙其中之道。

  其中一些套路,堪称绝了,可以上公关的教材了。

  但和林寻这个洗白文案比起来,简直小学生。

  其他的洗白策略,只求能把黑料撇干净就行。

  但林寻这个,却是将黑洗成白、再染成红。

  张梭良此时终于知道,自己和林寻的差距在哪了?

  林寻的公关团队,胜过他的公关团队、十倍乃至数十倍啊!

  ……

  张梭良认定这些事是林寻的公关团队操作的。

  但实际上,并非如此。

  林寻还是在别人的提醒下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jm8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