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【1169 奥运外交】_甲午崛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希腊领土,甚至离土耳其近在咫尺的土耳其沿岸一系列岛屿,也都属于远在海的另一头的希腊所有。

  爱琴海也的确成为希腊与土耳其两国的“冷战”之海,两国围绕各自的国家利益在爱琴海问题上尖锐对立,互不相让,甚至一度走到了战争的边缘。

  1453年,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沦陷于奥斯曼帝国之手。此一国人亦耳熟能详的事件,掀起的滔天巨浪,经过数百年的翻滚,仍不断荡漾起层层涟漪。

  “巴尔干火药桶”地区时不时迸发的紧张局势中,万里之外的华国和华皇,也能感受到其余波。

  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历时百年的爱琴海权益纷争,亦由此种下了远因。

  拜占庭帝国末期,国力日益衰落,最后领土仅剩下首都君堡、周边的东色雷斯以及部分希腊地区,首都本身也残破不堪,在城破前仅剩5万人口,约7000左右的能战之兵。城中到处残垣断壁,村社农田遍布。

  城破之后,土耳其军虽然也进行了烧杀淫掠,但得益于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刻意保护(他并不想获得一座彻底损毁的都城),情况尚好,不久希腊人便重新来此定居。

  此后,散布于东地中海的希腊人便基本被置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。

  尽管如此,亡国之痛、宗教冲突和身为苏丹二等臣民的身份,还是深深刺激着曾经骄傲的希腊人。

  由于君士坦丁堡在星期二失陷,直到今天,很多希腊人仍然认为星期二是一周中最不祥的日子。

  到了19世纪初,老迈的奥斯曼帝国日渐衰微,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。

  1814年,以解放希腊为目标的秘密组织“友谊社”成立,并计划在伯罗奔尼撒半岛、多瑙河公国和君士坦丁报同时起事。

  1821年,多瑙河公国首先起义,很快被土耳其人镇压,但伯罗奔尼撒立刻起兵响应。

  经过激烈战斗,到3月底,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已经被起义者所控制,而奥斯曼帝国也展开了全力的镇压。

  然而“友谊社”不愧是友谊社,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,在这关键时刻,希腊起义军竟然由于严重的派系矛盾而玩起了内战,奥斯曼联合埃及军阀乘机猛烈反扑,在1825年年底,又重新夺回了半岛大部分地方。

  当然,时刻准备削弱奥斯曼帝国的欧洲列强,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一千载难逢的干涉机会,解救希腊的行动开始了。

  1827年,英国、法国及俄国签订《伦敦条约》,呼吁奥斯曼土耳其在保留宗主权下容许希腊人自治,三国又共同派遣舰队到希腊,意图促成希土停战。

  三国的联合舰队在该年10月20日的纳瓦里诺海战中摧毁了奥斯曼和埃及的联合舰队。

  1828年,俄罗斯与土耳其爆发第八次俄土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jm8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