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87章 入京_大魏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石(生石灰)铺地……

  新冠的时候都还在用啊?

  也不止一个葛洪的《抱朴子》,还有依然活着的那位陶神仙。也就是被南朝誉为五百年不出世的奇才陶弘景,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记载:

  谓葫为大蒜,谓蒜为小蒜,以其气类相似……以酒渍之,可杀腥膻虫鱼之毒……

  到此时李承志才知道,让他得意不己,沾沾自喜的大蒜素,南北朝时期就已研究出来了。

  可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,好东西大都失传了?

  只因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!”

  但凡能看懂道典,读的懂医书的,哪个不是读书人?与其研究操持下贱之业,还不如多学几篇文章去考官。

  钱多体面又舒服,何乐而不为?

  李承志叹着气,翻出了《肘后备急方》。

  再过一月,也就是立秋前后才是河西最为酷热之时。李承志准备研究一下,揣摩出几篇军营防疫之法,寄给李松李亮,好有备无患。

  不知走了多久,感觉外面的喧哗声大了许多,李承志放下书往外瞅了一眼。

  是一座县城,门下晃荡着三四个兵卒,李协正在与其交涉。墙不高,至多两丈余,门洞上写着两个篆体大字:湖县!

  此县已属司州地界,离洛阳还不足五百里。若是加快些,至多三四天就到了……

  当夜大雨,次日在湖县停了一天,第三天才启程。又过了四日,便到了洛阳城下。

  在李承志的记忆中,除了十三朝古都之外,洛阳最有名的就是牧丹。

  可惜早过了时日,要是再早来半月,怕是就能看到“唯有牧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的盛景。

  不过也算不虚此行,刚进城门,就让李承志大开眼界。

  他们是从西而来,自然要从西门入城。西城有四门,怕正中两门人太多太挤,李承志特意挑了最靠北、相对僻静的承明门,哪知刚一入郭城,便是人山不海。

  就跟后世的十一放了大假后的著名景点似的,人挨着人,肩顶着肩,人头密的就跟沙丁鱼罐头一样,密的让人心里发麻。

  再一看,好家伙,至少有一半人头光叽溜溜,亮的刺眼。

  官道两边的法台一座挨着一座,台上彩旗飘展各有名号,什么“大觉寺”、“永明寺”、“融觉寺”……一眼望去,光是李承志能看到的清字号的庙旗就足有十多杆。

  一半的台上不是和尚在讲经就是在施粥。少部分的台上站在全是尼姑,正在发符。

  最热闹的要数杂耍艺人翻跟头爬竹杆的。

  就数这样的台下人最多,围的里三层外三层。除了看客之外,有不少和尚尼姑拿着钵在人群中穿梭,每一个身后都跟着一个背着口袋,至多也就十岁出头的小沙弥。

  至多走不出十步,钵里就能堆满铜钱,和尚尼姑就会倒入沙弥背上的口袋里……

  李承志又惊又奇。

  奇的是和尚不但能画道家的符,还能如此时髦,请杂耍艺人来聚人气?

  惊的是台下这些老百姓的大方程度。

  大魏建国百多年了都还处在以物易物的地步,就能想象国家缺铜到了何种地步。

  全大魏也就洛阳周边有汉五铢流通,但不是一般的贵,一文铜钱至少也能换一斤粮,购买力是隋唐中后期的十倍还多。

  但这些善男信女大把大把往钵里丢时却不见半丝心疼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jm8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