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05章:贬值亚元,国进民退_唯一战胜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急了,没有收割干净罢了。

  此时的中华帝国,依旧有不少有钱人存在了传统的思想,赚到了钱,就建豪宅,再买地、买山,藏粮存银什么的。

  帝国征收铸币税后,这些人的钱会不断的缩水。

  同时帝国征收铸币税,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征收,因为中华帝国的亚元是世界姓的货币,很多国家都在使用亚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。

  像这种边养边宰的模式,事实上并不能如同国民想象的那样很快还清欠下银行的债务,因为工资水平相比繁荣巅峰时期下降了很多,如果繁荣时期要还一年,那么现在要还三年,但生产力又没有下降,创造的东西还是难么多。

  实际上,帝国的政策此时还是让国民维持‘半饥半饱’经济状态,这并非是指肚子,而是腰包。

  等战争期间,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,再次将货币贬值,同时延长工作时间,并且施行按需配给制,限制个人消费。战争过后国民手上就很多钱,并且还还清了银行贷款,这时候又能够出现大量的消费行为,那时经济又上去了。

  发展经济就是这么回事,当工人饱的时候,就会变懒,同时都没什么消费行为了,想勤快的国民也没办法,毕竟没那么多的工作岗位,这时候就要宰了。

  当工人很过得不好的时候,就要增加工人的利益,这时候就是养。

  这是一个在不断循环中进步的世界,极阴必阳,极阳必阴,物极必反这是万物的基本定律。

 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、金融手段,就能够不断的调动国民进行不断的生产建设,当每个国民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,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飞速发展。每个人都疯狂建设,这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,现实中自然不可能那样,但可以尽量追求那种状态。

  同时在1933年,阎马内阁与其他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共同通过了《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》。

  这个《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》,限制了各行业的生产规模、价格水平、市场份额、工资水平。这是一个完全有利于中华帝国垄断资本的法案,该法案在中华帝国内部抵制住了民企的反扑,在第三世界成员国,则抵制了其他成员国的民族资本的反扑。

  在市场份额划分上,中华帝国的垄断集团中的成员都占有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,但这些企业并非是明打着华东集团的旗号,而是被华东集团控股的,没有并入华东集团的企业。

  这个市场份额划分上,主要是针对轻工业市场,至于重工业市场,本身就属于高度垄断的领域。

  华东集团在轻工业领域是采取控股制,但却不介入企业内部管理,只负责财产监督。

  在经济萧条期间,华东银行接管了大量的破产企业资产,不动产和轻工业产品技术都掌控了一大堆。

  这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jm8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